
艋舺介紹
艋舺三景:宗廟、雁鴨、青草巷




歷史
清朝道光10年(西元1871年)纂修的《淡水廳誌》記載,艋舺屬於大加蚋堡。當時臺灣原住民巫埔族(凱達格蘭族)的獨木舟,據稱Mankah。平埔族人划著Mankah,把薪炭、木材、農獵產品等載運到今日萬華區環河南路、貴陽街口一帶的河岸與漢人交易,此處川流分布,Mankah雲集漢文登錄記述蟒葛、蟒甲、莽甲、蚊甲艋舺等寫法,最後定型為「艋舺」。
清朝道光10年(西元1871年)纂修的《淡水廳誌》記載,艋舺屬於大加蚋堡。當時臺灣原住民巫埔族(凱達格蘭族)的獨木舟,據稱Mankah。平埔族人划著Mankah,把薪炭、木材、農獵產品等載運到今日萬華區環河南路、貴陽街口一帶的河岸與漢人交易,此處川流分布,Mankah雲集漢文登錄記述蟒葛、蟒甲、莽甲、蚊甲艋舺等寫法,最後定型為「艋舺」。